罗慕路斯

新年愿望是有publication

写在开学前|大学发展轨迹の总结反思(一)

明天就要开学了。这个寒假是大三的中点,也是大学生涯的分水岭,于我而言,它标志着个人发展道路从模糊不定、反复横跳到做出最终选择的变化。但这一选择不是草率做出的,是通过无数经历和尝试不断地做排除法和范围缩放得出的答案,是在结合个人偏好和现实条件的左右权衡后做出的最优解。赶在开学前回顾了一下两年半的大学生活中与职业探索、未来发展相关的部分,简单地写了写总结与反思,也是想在此基础上明确下一步的规划,让即将到来的新学期不再像没头苍蝇一样乱转。


Ⅰ大学探索与发展轨迹

总体来看,已经走过的每一学年都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大一打地基,大二广泛尝试,大三最终确定基调这三个阶段是环环相扣的,后一个阶段的发展以前一个阶段的积累与所得为基础。

ⅰ大一

大一是初来乍到的新手期,其实一整年都在做一件事——在新鲜感的驱使下体验大学生活,慢慢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并逐步了解大学的游戏规则。受疫情管控的影响,大一一年以校内生活为核心,空间的局限和高考的惯性使得上课学习成为生活的重心。按部就班的学习虽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优势(极高的绩点),但差强人意的绩点和排名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心理价值——让进入大学被身边优秀同学们打击到的我意识到,尽管我不是这里最优秀的,但我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优点;我不是这里最差的学生,发挥主动性、科学地去努力,我可以做好应该做的事,收获想要的成果。当然,从现在回看,这种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较的想法还是带有太浓烈的小镇做题家味儿。不过,这种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抵消掉了一部分见识到更大世界后产生的落差与自卑,也让我在内卷和压力浪潮的裹挟下发展出某种乐观主义的保护壳,即使遭受了超乎预料的挫折——某些课的分数很低、科研课题完全难以推进下去等等,也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高考这一笼罩在头顶巨大而明确的目标消失后,我感到无边的迷茫。大学提供了无数条近在眼前的路以供选择,而我没有足够的阅历、眼界和自我认知来做出这个选择。秉持着小镇做题家思维,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学术路,打算出国深造,由此初步尝试了科研。尚未被真实生活蹂躏的心高气傲让我把目标定得过于高远——人是必须走上坡路的,学历是必须不断升级的,我要读美国名校的硕士。现在回想一下,这一目标是极其不切合实际的,它只是我作为一个高考完仍意犹未尽的小镇做题家延续旧有思路和价值观而做出的不假思索的选择。继而为了这一目标,我在大一暑假进行了疯狂的刷履历活动——3段暑期社会实践,3段海内外的暑期学校。它们在紧接而来的很多场合发挥了作用,比如把大一时近乎空白、甚至需要填高中所获荣誉表彰来凑数的简历扩充了许多。但随着后续经历的累积,这些经历如今再看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在简历中也被含金量更高的经历所取代。

除此之外,社团活动、学工经历、招生工作和暑期学堂,都帮助我适应大学生活的规则和步调。尤其是中学生暑期学堂的工作,让我在海边度过了一个难忘而美好的夏天,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中时对所谓美好大学生活的幻想。

但是,站在现在的视角审视大一,还是存在一些“如果当时做得更好,现在会免去很多困扰”的事情。后悔点之一是没有坚持做完当时的科研项目。虽然当时确实心态痛苦且能力有限导致做不下去,但如果当时咬着牙坚持了下去,会多一篇论文发表、多一些后续的机会和老师的connection,而这些都随着我的主动放弃无影无踪了。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最近入手的新课题与大一所放弃的课题的研究主题非常相关。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探索其他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

后悔点之二则是双学位的选择。大一下学期,我追随自以为的兴趣选择了地理学双学位,但事实证明我喜欢的只是熟悉高中地理知识带来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只是天南海北的漫游体验,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学习枯燥无味的地理学理论知识,从而导致坚持把双学位修读下去的兴致缺缺毅力缺缺。在双学位申请前我曾请教过已经升学了的学长学姐的建议,他们无一例外建议修读经双,并强调经双的课程对学术研究能起到的帮助。而我嗤之以鼻,我不打算往经济学领域或者与其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经双对我来讲毫无用处。但是,事实证明学长学姐的建议是对的。经双的用处并不仅仅体现在为想往商科发展的同学提供背景支撑,还体现在为想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打下扎实的数理统计基础。现如今每一次面对课题中的数据分析时的一筹莫展,都在不断强化我对经双价值的认识和没有修读经双的悔恨。

但是,当我最近向朋友倾诉当初没有选择经双的后悔时,他们为我指出了关键的一点——数理基础本就不好的我,如果当初修读了经双,可能高数B这最基础的第一关都撑不过去,可能会迎来绩点的断崖式下跌,而后整个大学生活节奏都被打乱。避开经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个人能力和智商所限。这么想,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ⅱ大二

大二上对我来讲是意志消沉、万念俱灰的一个学期。中学起累积的矛盾压力和对大学生活节奏的不适应让我患上了抑郁和焦虑障碍,学期中自暴自弃、浑浑噩噩,把休学、放弃绩点然后考研、转学到国外等各种可能性想了个遍。也是在这时候,我放弃了大一研究的课题。其实,现在来看,抑郁和焦虑障碍只是成为当时躲避科研困难的借口,帮我从进度停滞的困境中一劳永逸地解脱。后续没有再联系这位导师足以说明我的畏难心理

在抑郁和消沉之时,一定程度上是学工拯救了我。大二上学期结束之际,经过面试,我在感兴趣的校内研究机构得到了学生助理的岗位,在学生会也谋得了部长一职。学工帮助我重新发现和认可了自身的价值。

放弃了科研路的我终日受困于没有目标的迷茫中,接着自救道路开始了。大二寒假,跟风心理占了上风,我开始做经济学助研和券商实习,仓促地找了跨保商科硕这一目标,用以稳定焦虑到恐慌的心。而这一尝试随着大二下学期实习合约的到期而终结。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着我对商科毫无兴趣,不能为了所谓钱途和随大流带来的安全感而违背自己的心。但这两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原来其他领域和行业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跨专业和转行并非难如登天,虽然后来者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最重要的是勇敢迈出第一步,耐心学习、慢慢积累。

大二下学期的我逐渐调整了生活节奏和心态,不再时时刻刻被抑郁和焦虑障碍折磨。我将一部分精力分给了社团和学工打工,一部分精力给到实习,一部分给到科研。而后误打误撞的暑研漫长难熬,但是结果差强人意,这进一步帮助我认可自身的价值——我也是可以做好一些事情的。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我在社团处于打工有余参与不足的状态,勤写推送策划案、勤办活动,却没有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去参与和沉浸到社团活动中去。这只是在机械地为学年综评积累足够资本,这种功利主义导向阻碍了本应从社团活动结交好友、获得快乐的机会。

借着互选课的机会每周造访清华,点燃了内心某种古怪的精清因子,对清华环境和资源的羡慕让我在这一学期一度将保研目标设定为非清华不可。现在看来,这更多是一种没出息的赌气心理——在自己的学校过得不如意,便想通过贬低自己学校、吹捧对面学校的方法来寻求精神胜利;以为自己过得不好一定程度上是这个破学校导致的,只要换到更好的环境,就能实现个人的巨大飞跃。


ⅲ大三

大三的生活基本延续了大二下学期的步调。通过频繁的京外旅行和京内出游,以及积极主动地参与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我几乎完全从抑郁和焦虑状态中挣脱了出来,过上了无忧无虑悠哉游哉的小日子。这背后是价值观的转向——不再被综评、保研等固有评价体系的产物机械地牵引着走,而是自主地探索生活、享受生活、取悦自己。另一针强有力的镇静剂则是一份崭新的、专业对口且相当体面的实习工作,这直接缓解了我的就业焦虑——哪怕本科毕业即失学,也是有地方可以去的,不会失业去天桥要饭。本研和挑战杯分别步调缓慢地开展着,拖延症和畏难心理再一次成为绊脚石。在学期末,借由专业选修课的契机,我向喜欢的任课老师毛遂自荐,加入了一个新的课题组。

这一学期是较为失败的——课题项目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但又是相对成功的,因为摆脱了优绩主义的束缚后,我过得自由而快乐。未来目标也随之转变——先留本校读个硕士吧,再享受几年美好的大学生活,之后何去何从之后再说。

在经历了先前的各种尝试后,我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终于可以明确地说出想做的事和不喜欢做的事。我发现自己不喜欢在教室上课、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喜欢主动地摄入所需的知识,随学随用见招拆招地做科研,进而坚定了走学术路的想法。于是退掉了所有学工,打算新学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打下科研基础和推进课题进度。

(未完待续)

评论(10)

热度(104)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